人体肌肉拉伸手法图解(上肢)

978-7-115-58929-3
作者: 李威、李清正
译者:
编辑: 裴倩

图书目录:

详情

本书由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的专家,在总结多年理论研究与服务国家举重队等多支国家队实践经验基础上创作而成。本书配有丰富的肌肉图与真人实拍图,从肌肉解剖、功能和拉伸技术三个方面全面介绍了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等处的30余种上肢肌肉的拉伸技术,为因肌肉短缩而导致运动功能降低的运动员、健身爱好者等人群提供了系统、科学、有效的拉伸解决方案,适合运动员、健身爱好者、物理治疗师等人群阅读。

图书摘要

人体肌肉

拉伸手法图解

上肢



李 威 李清正 著




人 民 邮 电 出 版 社

北 京



定价:69.80元

读者服务热线:(010)81055296 印装质量热线:(010)81055316

反盗版热线:(010)81055315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东市监广登字20170147号

免责声明

内 容 提 要

前言

第一章 简介

本章将对解剖体位、运动平面及解剖参照点、肌肉系统等进行简要说明,同时对本书所采用的拉伸技术进行说明。

一、解剖体位

本书在描述人体的任何结构时,均参照标准的人体解剖体位。标准的人体解剖体位(见图1.1)为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平视前方,足尖向前,双臂垂放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

图1.1 标准的人体解剖体位

二、运动平面及解剖参照点

在对人体的运动进行描述时,可以使用3个相互垂直的运动平面(见图1.2)来对运动进行分解,它们分别是矢状面、冠状面及水平面。

图1.2 运动平面

(一)矢状面

矢状面(见图1.3)是指将人体分成左、右两个部分的前后方向的纵切面,该切面与冠状面及水平面相互垂直。经过人体正中的矢状面为正中矢状面,该面将人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个部分。在矢状面上产生的运动包括屈曲运动和伸展运动。

1.屈曲运动

在矢状面上,远离解剖体位发生的向前的运动,称为屈曲运动。例如,在矢状面上可以产生肩关节屈曲运动、肘关节屈曲运动、腕关节屈曲运动等。

2.伸展运动

在矢状面上,远离解剖体位发生的向后的运动,称为伸展运动。例如,在矢状面上可以产生肩关节伸展运动、肘关节伸展运动、腕关节伸展运动等。

图1.3 矢状面

(二)冠状面

冠状面(见图1.4)是指将人体分为前、后两个部分的左右方向的纵切面,该切面与矢状面及水平面相互垂直。在冠状面上产生的运动包括内收运动和外展运动。

1.内收运动

在冠状面上,朝着正中矢状面发生的向内的运动,称为内收运动。例如,在冠状面上可以产生肩关节内收运动、腕关节内收运动等。

2.外展运动

在冠状面上,远离正中矢状面发生的向外的运动,称为外展运动。例如,在冠状面上可以产生肩关节外展运动、腕关节外展运动等。

对于脊柱(如颈椎、胸椎和腰椎)而言,远离正中矢状面发生的向外的运动,称为侧屈运动。

图1.4 冠状面

(三)水平面

水平面(见图1.5)也称横切面,是与地面平行的将人体分为上、下两个部分的切面,该切面与矢状面及冠状面相互垂直。在水平面上产生的运动包括内旋运动和外旋运动。

1.内旋运动

在水平面上发生的向内的运动,称为内旋运动。例如,在冠状面上可以产生肩关节内旋运动。

对于前臂而言,手掌面发生的向下或向后的运动称为旋前运动。

2.外旋运动

在水平面上发生的向外的运动,称为外旋运动。例如,在冠状面上可以产生肩关节外旋运动。

对于前臂而言,手掌面发生的向上或向前的运动称为旋后运动。

图1.5 水平面

(四)解剖参照点

为了便于理解和阅读,下面参照解剖术语对本书中出现的解剖参照点进行说明。

●前侧:距身体腹侧面近的为前侧。

●后侧:距身体背侧面近的为后侧。

●内侧:距离身体正中矢状面近的为内侧。

●外侧:距离身体正中矢状面远的为外侧。

●上方:靠近头部的为上方。

●下方:靠近足部的为下方。

●近端:在四肢中,靠近肢体根部的为近端。

●远端:在四肢中,远离肢体根部的为远端。

●浅层:靠近体表的为浅层。

●深层:靠近内腔的为深层。

三、肌肉组织

运动系统中的肌肉属于横纹肌,由于绝大部分附着于骨,故又名骨骼肌(后文简称肌肉)。肌肉是运动系统的动力装置。

(一)向心收缩、离心收缩和等长收缩

根据运动中肌肉长度变化、肌肉张力变化与关节位移的相对关系,肌肉收缩类型分为向心收缩、离心收缩和等长收缩3种。

1.向心收缩

使肌肉缩短的收缩称为向心收缩。向心收缩时肌肉的起止点相互靠近、肌肉缩短,肌肉张力增大,关节产生位移。

2.离心收缩

将肌肉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离心收缩时肌肉的起止点相互远离、肌肉被拉长,肌肉张力增大,关节产生位移。

3.等长收缩

使肌肉长度保持不变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等长收缩时肌肉的起止点及肌肉长度不发生改变,肌肉张力增大,关节不产生位移。

(二)稳定肌和运动肌

根据肌肉在运动中所发挥的作用的不同,肌肉可分为稳定肌和运动肌两种。

稳定肌含有较多的慢肌纤维,在非疲劳性正常姿势控制的无负荷运动中,稳定肌的有效募集占据主导地位,可提供稳定性。当出现疼痛或运动功能障碍时,控制稳定肌的神经肌肉控制系统出现功能下调,通常表现为稳定肌的运动单位募集不足或延迟、肌肉力量减弱、肌肉被拉长(延展性增强),从而进一步导致关节稳定性减弱、关节松弛、关节活动范围过度扩大等。

运动肌含有较多的快肌纤维,在疲劳性重负荷或速度型运动中,运动肌的有效募集占据主导地位,可实现快速运动功能及产生爆发力。当出现疼痛或运动功能障碍时,控制运动肌的神经肌肉控制系统出现功能上调,通常表现为运动肌的运动单位过度募集、肌肉过度激活、肌肉力量增强、肌肉发生短缩(延展性减弱),从而进一步导致关节的僵硬度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缩小等。

(三)主动肌、协同肌和拮抗肌

肌肉很少以孤立的方式完成运动,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某块肌肉很少只具备产生某种单一运动的功能,如肱二头肌收缩不仅可以使肘关节产生屈曲运动,还可以使前臂产生旋后运动;二是某种运动很少只通过某块单独的肌肉收缩产生。因此,某项运动通常需要主动肌、协同肌以及拮抗肌的相互配合来完成。

主动肌也称原动肌,指在某项运动中起主要作用的肌肉。例如,肱二头肌的功能之一是使肘关节产生屈曲运动。在手握哑铃掌心向上进行哑铃弯举的肘关节屈曲运动中,肱二头肌通过向心收缩所做的功对于完成该运动具有最高的贡献率,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肱二头肌是完成该运动的主动肌。

协同肌是一组与主动肌共同运动并具有相同运动功能的肌肉,它们可以起到辅助主动肌的作用,或者起到更强的稳定关节的作用,但是其对于完成某一运动的贡献率低于主动肌。例如,在上述手握哑铃掌心向上进行哑铃弯举的肘关节屈曲运动中,肱桡肌通过向心收缩辅助肱二头肌共同完成该运动,但其在该运动中的贡献率低于肱二头肌,故此时肱桡肌作为肱二头肌的协同肌与肱二头肌共同完成该运动。主动肌在疼痛、出现炎症或神经冲动传导不良等情况下,其作用会受到抑制,此时协同肌需要发挥主动肌原先应当发挥的作用,这种现象称为协同肌主导。

拮抗肌是与主动肌作用相反的肌肉。例如,肱三头肌(可以使肘关节产生伸展运动)与肱二头肌互为拮抗肌。在手握哑铃掌心向上进行哑铃弯举的肘关节屈曲运动中,肱三头肌与肱二头肌(主动肌)、肱桡肌(协同肌)同时收缩,具体来讲,肱三头肌通过离心收缩与后两种肌肉共同控制肘关节屈曲的速度及肘关节的稳定性。

四、拉伸技术

(一)拉伸技术的定义和分类

拉伸技术是指利用外力拉伸短缩或挛缩的组织并使其延长的治疗技术。根据外力来源的不同,拉伸技术可以分为主动拉伸及被动拉伸两种。根据拉伸动作特征的不同,拉伸技术可以分为静态拉伸、动态拉伸、PNF(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拉伸等。本书所描述的拉伸技术是将上述拉伸技术按一定顺序进行整合的肌肉物理治疗的拉伸技术。

(二)拉伸的作用

通过对短缩的肌肉进行合理有效的拉伸治疗,可以达到以下效果:

●调节神经肌肉兴奋性;

●降低肌张力;

●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环;

●改善肌肉延展性;

●防止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挛缩;

●扩大关节活动范围;

●调节主动肌、协同肌及拮抗肌之间的力量比例;

●增强关节的稳定性;

●提高运动效能。

(三)拉伸技术的适应证

每一位有运动系统症状(尤其是疼痛和/或运动受限症状)的患者都应接受检查,以评估关节和肌肉功能状况。正常的关节活动范围取决于以下几种结构:皮肤、皮下组织、肌肉、韧带、关节囊、关节面和关节内结构。这些结构中的任何一种发生改变都会导致关节活动范围的改变。若通过检查发现关节活动受限是肌肉短缩或肌肉痉挛所致,患者则需要接受肌肉的拉伸治疗。

(四)拉伸技术的禁忌证

任何病理性功能紊乱和/或疼痛都禁止采用拉伸技术治疗,此时治疗师应建议患者及时寻求医疗诊断和相关治疗。常见的禁忌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种类:

●严重的骨质疏松;

●新发的骨折、肌肉或韧带损伤;

●软组织内存在血肿;

●关节内或关节周围存在被感染区域、结核、肿瘤。

(五)拉伸的程序

本书所介绍的拉伸技术将按照被动拉伸、等长收缩-放松技术、交互抑制技术的程序进行。

1.第一步:被动拉伸

治疗师沿受限方向缓慢移动被拉伸者的相关关节至活动范围受限的末端,在末端保持30~60秒(最长可达2分钟),重复使用该方式再进行2~3次被动拉伸,逐渐扩大关节活动范围,直到该范围无法再扩大。

2.第二步:等长收缩-放松技术

被拉伸者在关节活动范围受限的末端保持不动,被拉伸的肌肉或肌群等长收缩6秒,随后再进行被动拉伸,以扩大关节活动范围。

3.第三步:交互抑制技术

被拉伸者在关节活动范围受限的末端保持不动,被拉伸的肌肉或肌群的拮抗肌等长收缩6秒,随后再进行被动拉伸,以扩大关节活动范围。

(六)注意事项

1.拉伸的肌群具有选择性

当出现疼痛或运动功能障碍时,稳定肌通常表现为运动单位募集不足或延迟、力量减弱、被拉长(延展性增强),而运动肌通常表现为运动单位过度募集、过度激活、力量增强、发生短缩(延展性减弱)。因此,运动肌功能障碍是关节的僵硬度增加、活动范围缩小的主要原因,所以肌肉物理治疗的拉伸技术主要针对运动肌进行(在特殊的协同肌主导的情况下,只有当稳定肌因代偿运动肌的功能而被过度激活,进而短缩时,被拉伸者才需要针对稳定肌接受拉伸治疗,但这种情况在实践中并不多见)。

2.避免或减少关节受压

关节受压可能会影响关节应有的活动,压迫神经组织,或损坏关节及其附近的结构。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应尽可能避免关节受压,若无法避免,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关节所受的压力。治疗师可在治疗过程中施加关节牵引力,以抵消自己在引导被拉伸者运动时可能产生的压力。

3.避免快速拉伸

当肌肉受到快速的外力拉伸时,在肌肉被拉长的同时肌梭感受器会受到刺激,从而引发牵张反射。牵张反射使被拉伸的肌肉收缩以对抗外力的拉伸,从而影响拉伸的效果。

4.避免暴力拉伸

短缩的肌肉可能会引起骨膜、肌腱或肌腹疼痛,包括其他结构或节段牵涉痛。若采用暴力拉伸,僵硬且短缩的肌肉可能会因承受过大的压力而损害自身和/或相关肌腱。

5.定期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若使用本书所介绍的拉伸技术未能使被拉伸者的关节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治疗师则应重新对相关关节进行检查,以明确皮肤、皮下组织、肌肉、韧带、关节囊、关节面和关节内结构中,除肌肉层面以外的造成关节活动范围受限的因素。如发现关节内活动明显减少或缺少是关节活动范围受限的原因,治疗师则可通过关节松动术治疗来扩大被拉伸者的关节活动范围,本书将不再论述相关的治疗技术。

第二章 肩关节肌肉的拉伸技术

第一节 胸大肌

一、胸大肌的位置

胸大肌(见图2.1.1)位于胸廓前壁浅层,为扇形扁肌。肌束呈放射状排列,由内向外集中。

二、胸大肌的解剖结构

胸大肌包括上、中、下3束,分别是锁骨部(上束)、胸肋部(中束)、腹部(下束)。

胸大肌锁骨部起于锁骨内侧半,胸大肌胸肋部起于胸骨前面和第一~六肋软骨,胸大肌腹部起于腹直肌鞘前壁,3束向外汇合并止于肱骨大结节嵴。

图2.1.1 胸大肌

三、胸大肌的功能

(一)胸大肌腹部的功能

肩关节内收。

肩关节内旋。

肩关节水平内收。

肩关节处在屈曲位或过头位时,伸展肩关节。

(二)胸大肌胸肋部的功能

肩关节内收。

肩关节内旋。

肩关节水平内收。

(三)胸大肌锁骨部的功能

肩关节内收。

肩关节内旋。

肩关节水平内收。

肩关节处在伸展位时,屈曲肩关节。

由于胸大肌的3束肌纤维的走向和功能略有区别,因此在某种体位下进行拉伸时,尽管3束肌纤维均会被同时拉伸到,但是每束肌纤维的拉伸程度和效果均有所不同。在下面的“胸大肌拉伸技术”中,我们将分别论述对3束肌纤维来说最佳的拉伸体位和拉伸技术。

四、胸大肌的拉伸技术

(一)胸大肌腹部的双侧拉伸技术

1.被拉伸者的体位

被拉伸者呈仰卧位,膝关节和髋关节屈曲,背部平贴于治疗床上。治疗师可使用治疗带或关节松动带固定被拉伸者的腰部和胸部区域,以防止其腰部拱起。被拉伸者收拢下巴以保护颈椎,主动屈曲双侧肩关节至最大限度。

2.治疗师的体位

治疗师站在被拉伸者头部后方,正对被拉伸者的双足。

3.拉伸技术

I.被动拉伸

治疗师用双手握住被拉伸者的肘部内侧,保持被拉伸者双侧肩关节屈曲,并且将其双侧肩关节外旋至最大限度(该拉伸技术的起始体位见图2.1.2)。

图2.1.2 胸大肌腹部双侧被动拉伸的起始体位

治疗师从图2.1.2所示的起始体位开始,使被拉伸者的双侧肩关节屈曲至最大限度,其用力方向如图2.1.2中的箭头所示。在活动范围末端维持被拉伸者双侧肩关节被动屈曲30~60秒。治疗师使用上述被动拉伸技术再进行2~3次被动拉伸,逐渐扩大被拉伸者双侧肩关节的屈曲范围,直到该范围无法再扩大(该拉伸技术的结束体位见图2.1.3)。

图2.1.3 胸大肌腹部双侧被动拉伸的结束体位

II.PNF拉伸

a.等长收缩-放松技术

治疗师握住的位置不变。被拉伸者维持双侧肩关节的角度不变,对抗治疗师双手施加的力(治疗师的用力方向如图2.1.4中的箭头所示),使双侧肩关节等长伸展6秒(该拉伸技术的起始体位见图2.1.4)。

图2.1.4 胸大肌腹部双侧等长收缩-放松技术的起始体位

随后被拉伸者放松并深呼吸,在其呼气时,治疗师采用被动拉伸技术尝试进一步扩大其双侧肩关节的屈曲范围(该拉伸技术的结束体位见图2.1.5)。

图2.1.5 胸大肌腹部双侧等长收缩-放松技术的结束体位

b.交互抑制技术

治疗师将双手移至被拉伸者双侧手臂下方,抵住其肘部。被拉伸者维持双侧肩关节的角度不变,对抗治疗师双手施加的力,治疗师的用力方向如图2.1.6中的箭头所示,使双侧肩关节等长屈曲6秒(该拉伸技术的起始体位见图2.1.6)。

图2.1.6 胸大肌腹部双侧交互抑制技术的起始体位

随后被拉伸者放松并深呼吸,在其呼气时,治疗师采用被动拉伸技术尝试进一步扩大其双侧肩关节的屈曲范围(该拉伸技术的结束体位见图2.1.7)。

图2.1.7 胸大肌腹部双侧交互抑制技术的结束体位

注:在上述拉伸过程中还同时拉伸了背阔肌、大圆肌和胸小肌。

(二)胸大肌腹部的单侧拉伸技术(以左侧为例)

1.被拉伸者的体位

被拉伸者呈仰卧位,膝关节和髋关节屈曲,背部平贴于治疗床上。治疗师可以使用治疗带或关节松动带固定被拉伸者的腰部和胸部区域,以防止其腰部拱起。被拉伸者收拢下巴以保护颈椎,主动屈曲左侧肩关节至最大限度。

2.治疗师的体位

治疗师站在被拉伸者头部后方,正对被拉伸者的双足。

3.拉伸技术

I.被动拉伸

治疗师用右手握住被拉伸者的左侧肘部内侧,用左手固定其胸廓,保持被拉伸者左侧肩关节屈曲,并且使左侧肩关节外旋至最大限度(该拉伸技术的起始体位见图2.1.8)。

图2.1.8 胸大肌腹部单侧被动拉伸的起始体位

治疗师进一步使被拉伸者的左侧肩关节屈曲至最大限度,其用力方向如图2.1.8中的箭头所示。在活动范围末端维持被拉伸者左侧肩关节被动屈曲30~60秒。治疗师使用上述被动拉伸技术再进行2~3次被动拉伸,逐渐扩大被拉伸者左侧肩关节的屈曲范围,直到该范围无法再扩大(该拉伸技术的结束体位见图2.1.9)。

图2.1.9 胸大肌腹部单侧被动拉伸的结束体位

II.PNF拉伸

a.等长收缩-放松技术

治疗师握住的位置不变。被拉伸者维持左侧肩关节的角度不变,对抗治疗师右手施加的力(治疗师的用力方向如图2.1.10中的箭头所示),使左侧肩关节等长伸展6秒(该拉伸技术的起始体位见图2.1.10)。

图2.1.10 胸大肌腹部单侧等长收缩-放松技术的起始体位

随后被拉伸者放松并深呼吸,在其呼气时,治疗师采用被动拉伸技术尝试进一步扩大其左侧肩关节的屈曲范围(该拉伸技术的结束体位见图2.1.11)。

图2.1.11 胸大肌腹部单侧等长收缩-放松技术的结束体位

b.交互抑制技术

治疗师将右手移至被拉伸者左侧手臂下方,抵住其肘部。被拉伸者维持左侧肩关节的角度不变,对抗治疗师右手施加的力(治疗师的用力方向如图2.1.12中的箭头所示),使左侧肩关节等长屈曲6秒(该拉伸技术的起始体位见图2.1.12)。

图2.1.12 胸大肌腹部单侧交互抑制技术的起始体位

随后被拉伸者放松并深呼吸,在其呼气时,治疗师采用被动拉伸技术尝试进一步扩大其左侧肩关节的屈曲范围(该拉伸技术的结束体位见图2.1.13)。

图2.1.13 胸大肌腹部单侧交互抑制技术的结束体位

注:在上述拉伸过程中还同时拉伸了背阔肌、大圆肌和胸小肌。

治疗师操作时,另一只手放在被拉伸者的躯干上以固定被拉伸者,如图2.1.14所示。

图2.1.14 胸大肌腹部单侧拉伸时治疗师一手放在被拉伸者的躯干上以固定

(三)胸大肌胸肋部的双侧拉伸技术

1.被拉伸者的体位

被拉伸者呈仰卧位,膝关节和髋关节屈曲,背部平贴于治疗床上。治疗师可以使用治疗带或关节松动带固定被拉伸者的腰部和胸部区域,以防止其腰部拱起。被拉伸者收拢下巴以保护颈椎,主动外展双侧肩关节至135°,随后主动水平外展双侧肩关节至最大限度。

2.治疗师的体位

治疗师站在被拉伸者头部后方,正对被拉伸者的双足。

3.拉伸技术

I.被动拉伸

治疗师用双手握住被拉伸者的肘部内侧,保持被拉伸者双侧肩关节外展135°,并且将其双侧肩关节外旋至最大限度(该拉伸技术的起始体位见图2.1.15)。

治疗师进一步使被拉伸者的双侧肩关节水平外展至最大限度,其用力方向如图2.1.15中的箭头所示。在活动范围末端维持被拉伸者双侧肩关节被动水平外展30~60秒。治疗师使用上述被动拉伸技术再进行2~3次被动拉伸,逐渐扩大被拉伸者双侧肩关节的水平外展范围,直到该范围无法再扩大(该拉伸技术的结束体位见图2.1.16)。

图2.1.15 胸大肌胸肋部双侧被动拉伸的起始体位

图2.1.16 胸大肌胸肋部双侧被动拉伸的结束体位

II.PNF拉伸

a.等长收缩-放松技术

治疗师握住的位置不变。被拉伸者维持双侧肩关节的角度不变,对抗治疗师双手施加的力(治疗师的用力方向如图2.1.17中的箭头所示),使双侧肩关节等长水平内收6秒(该拉伸技术的起始体位见图2.1.17)。

图2.1.17 胸大肌胸肋部双侧等长收缩-放松技术的起始体位

随后被拉伸者放松并深呼吸,在其呼气时,治疗师采用被动拉伸技术尝试进一步扩大其双侧肩关节的水平外展范围(该拉伸技术的结束体位见图2.1.18)。

图2.1.18 胸大肌胸肋部双侧等长收缩-放松技术的结束体位

b.交互抑制技术

治疗师将双手移至被拉伸者双侧手臂下方,抵住其肘部。被拉伸者维持双侧肩关节的角度不变,对抗治疗师双手施加的力(治疗师的用力方向如图2.1.19中的箭头所示),使双侧肩关节水平外展6秒(该拉伸技术的起始体位见图2.1.19)。

图2.1.19 胸大肌胸肋部双侧交互抑制技术的起始体位

随后被拉伸者放松并深呼吸,在其呼气时,治疗师采用被动拉伸技术尝试进一步扩大其双侧肩关节的水平外展范围(该拉伸技术的结束体位见图2.1.20)。

图2.1.20 胸大肌胸肋部双侧交互抑制技术的结束体位

(四)胸大肌胸肋部的单侧拉伸技术(以右侧为例)

1.被拉伸者的体位

被拉伸者呈仰卧位,膝关节和髋关节屈曲,背部平贴于治疗床上。治疗师可以使用治疗带或关节松动带固定被拉伸者的腰部和胸部区域,以防止其腰部拱起。被拉伸者收拢下巴以保护颈椎,主动外展右侧肩关节至135°,随后主动水平外展右侧肩关节至最大限度。

2.治疗师的体位

治疗师面向被拉伸者的面部,站在被拉伸者的右侧。

3.拉伸技术

I.被动拉伸

治疗师用右手固定被拉伸者右侧的胸廓,用左手握住被拉伸者的右侧肘部内侧,保持被拉伸者右侧肩关节外展135°,并且使右侧肩关节外旋至最大限度(该拉伸技术的起始体位见图2.1.21)。

图2.1.21 胸大肌胸肋部单侧被动拉伸的起始体位

治疗师进一步使被拉伸者的右侧肩关节水平外展至最大限度,其用力方向如图2.1.21中的箭头所示。治疗师握住的位置不变,维持被拉伸者右侧肩关节被动水平外展30~60秒。治疗师使用上述被动拉伸技术再进行2~3次被动拉伸,逐渐扩大被拉伸者右侧肩关节的水平外展范围,直到该范围无法再扩大(该拉伸技术的结束体位见图2.1.22)。

图2.1.22 胸大肌胸肋部单侧被动拉伸的结束体位

II.PNF拉伸

a.等长收缩-放松技术

治疗师用左手抵住被拉伸者的右侧肘部内侧。被拉伸者维持右侧肩关节的角度不变,对抗治疗师左手施加的力(治疗师的用力方向如图2.1.23中的箭头所示),使右侧肩关节等长水平内收6秒(该拉伸技术的起始体位见图2.1.23)。

图2.1.23 胸大肌胸肋部单侧等长收缩-放松技术的起始体位

随后被拉伸者放松并深呼吸,在其呼气时,治疗师采用被动拉伸技术尝试进一步扩大其右侧肩关节的水平外展范围(该拉伸技术的结束体位见图2.1.24)。

图2.1.24 胸大肌胸肋部单侧等长收缩-放松技术的结束体位

b.交互抑制技术

治疗师将左手移至被拉伸者右侧手臂下方,抵住其肘部。被拉伸者维持右侧肩关节的角度不变,对抗治疗师左手施加的力(治疗师的用力方向如图2.1.25中的箭头所示),使右侧肩关节等长水平外展6秒(该拉伸技术的起始体位见图2.1.25)。

图2.1.25 胸大肌胸肋部单侧交互抑制技术的起始体位

随后被拉伸者放松并深呼吸,在其呼气时,治疗师采用被动拉伸技术尝试进一步扩大其右侧肩关节的水平外展范围(该拉伸技术的结束体位见图2.1.26)。

图2.1.26 胸大肌胸肋部单侧交互抑制技术的结束体位

(五)胸大肌锁骨部的双侧拉伸技术

1.被拉伸者的体位

被拉伸者呈仰卧位,膝关节和髋关节屈曲,背部平贴于治疗床上。治疗师可以使用治疗带或关节松动带以固定被拉伸者的腰部和胸部区域,以防止其腰部拱起。被拉伸者收拢下巴以保护颈椎,主动屈曲双侧肘关节至90°并主动屈曲双侧肩关节至90°,随后主动水平外展双侧肩关节至最大限度。

2.治疗师的体位

治疗师站在被拉伸者头部后方,正对被拉伸者的双足。

3.拉伸技术

I.被动拉伸

治疗师用双手握住被拉伸者的肘部内侧,保持被拉伸者双侧肩关节屈曲90°,并且使双侧肩关节外旋至最大限度(该拉伸技术的起始体位见图2.1.27)。

图2.1.27 胸大肌锁骨部双侧被动拉伸的起始体位

治疗师进一步使被拉伸者的双侧肩关节水平外展至最大限度,其用力方向如图2.1.27中的箭头所示。在活动范围末端维持被拉伸者双侧肩关节被动水平外展30~60秒。治疗师使用上述被动拉伸技术再进行2~3次被动拉伸,逐渐扩大被拉伸者双侧肩关节的水平外展范围,直到该范围无法再扩大(该拉伸技术的结束体位见图2.1.28)。

图2.1.28 胸大肌锁骨部双侧被动拉伸的结束体位

II.PNF拉伸

a.等长收缩-放松技术

治疗师用双手抵住被拉伸者双侧肘部内侧。被拉伸者维持双侧肩关节的角度不变,对抗治疗师双手施加的力(治疗师的用力方向如图2.1.29中的箭头所示),使双侧肩关节等长水平内收6秒(该拉伸技术的起始体位见图2.1.29)。

图2.1.29 胸大肌锁骨部双侧等长收缩-放松技术的起始体位

随后被拉伸者放松并深呼吸,在其呼气时,治疗师采用被动拉伸技术尝试进一步扩大其双侧肩关节的水平外展范围(该拉伸技术的结束体位见图2.1.30)。

图2.1.30 胸大肌锁骨部双侧等长收缩-放松技术的结束体位

b.交互抑制技术

治疗师将双手移至被拉伸者双侧手臂下方,抵住其肘部。被拉伸者维持双侧肩关节的角度不变,对抗治疗师双手施加的力(治疗师的用力方向如图2.1.31中的箭头所示),使双侧肩关节水平外展6秒(该拉伸技术的起始体位见图2.1.31)。

图2.1.31 胸大肌锁骨部双侧交互抑制技术的起始体位

随后被拉伸者放松并深呼吸,在其呼气时,治疗师采用被动拉伸技术尝试进一步扩大其双侧肩关节的水平外展范围(该拉伸技术的结束体位见图2.1.32)。

图2.1.32 胸大肌锁骨部双侧交互抑制技术的结束体位

(六)胸大肌锁骨部的单侧拉伸技术(以右侧为例)

1.被拉伸者的体位

被拉伸者呈仰卧位,膝关节和髋关节屈曲,背部平贴于治疗床上。治疗师可以使用治疗带或关节松动带固定被拉伸者的腰部和胸部区域,以防止其腰部拱起。被拉伸者收拢下巴以保护颈椎,主动屈曲右侧肘关节至90°并主动屈曲右侧肩关节至90°,随后主动水平外展右侧肩关节至最大限度。

2.治疗师的体位

治疗师面向被拉伸者的足部,站在被拉伸者的右侧。

3.拉伸技术

I.被动拉伸

治疗师用左手固定被拉伸者左侧的胸廓,用右手握住其右侧肘部内侧,保持被拉伸者右侧肩关节屈曲90°,并且使右侧肩关节外旋至最大限度(该拉伸技术的起始体位见图2.1.33)。

图2.1.33 胸大肌锁骨部单侧被动拉伸的起始体位

治疗师进一步使被拉伸者的右侧肩关节水平外展至最大限度,其用力方向如图2.1.33中的箭头所示。在活动范围末端维持被拉伸者右侧肩关节被动水平外展30~60秒。治疗师使用上述被动拉伸技术再进行2~3次被动拉伸,逐渐扩大被拉伸者右侧肩关节的水平外展范围,直到该范围无法再扩大(该拉伸技术的结束体位见图2.1.34)。

图2.1.34 胸大肌锁骨部单侧被动拉伸的结束体位

II.PNF拉伸

a.等长收缩-放松技术

治疗师用右手抵住被拉伸者的右侧肘部内侧。被拉伸者维持右侧肩关节的角度不变,对抗治疗师右手施加的力(治疗师的用力方向如图2.1.35中的箭头所示),使右侧肩关节等长水平内收6秒(该拉伸技术的起始体位见图2.1.35)。

图2.1.35 胸大肌锁骨部单侧等长收缩-放松技术的起始体位

随后被拉伸者放松并深呼吸,在其呼气时,治疗师采用被动拉伸技术尝试进一步扩大其右侧肩关节的水平外展范围(该拉伸技术的结束体位见图2.1.36)。

图2.1.36 胸大肌锁骨部单侧等长收缩-放松技术的结束体位

b.交互抑制技术

治疗师将右手移至被拉伸者右侧手臂下方,抵住其右侧肘部。被拉伸者维持右侧肩关节的角度不变,对抗治疗师右手施加的力(治疗师的用力方向如图2.1.37中的箭头所示),使右侧肩关节水平外展6秒(该拉伸技术的起始体位见图2.1.37)。

图2.1.37 胸大肌锁骨部单侧交互抑制技术的起始体位

随后被拉伸者放松并深呼吸,在其呼气时,治疗师采用被动拉伸技术尝试进一步扩大其右侧肩关节的水平外展范围(该拉伸技术的结束体位见图2.1.38)。

图2.1.38 胸大肌锁骨部单侧交互抑制技术的结束体位

第二节 背阔肌

一、背阔肌的位置

背阔肌(见图2.2.1)位于腰背部和胸部后外侧皮下,为全身最大的扁肌,呈三角形。

图2.2.1 背阔肌

二、背阔肌的解剖结构

背阔肌起自第七~十二胸椎及全部腰椎棘突、骶正中嵴、髂嵴后部和第十~十二肋外侧面,止于肱骨小结节嵴。

三、背阔肌的功能

肩关节伸展。

肩关节内收。

肩关节内旋。

四、背阔肌的拉伸技术

(一)背阔肌的双侧拉伸技术

1.被拉伸者的体位

被拉伸者呈仰卧位,膝关节屈曲,髋关节屈曲至最大限度;骨盆后倾,使背部平贴于治疗床上。治疗师可以使用治疗带或关节松动带从大腿后侧固定被拉伸者,以使其保持上述体位。被拉伸者收拢下巴以保护颈椎,主动屈曲双侧肩关节至最大限度。

2.治疗师的体位

治疗师站在被拉伸者头部后方,正对被拉伸者的双足。

3.拉伸技术

I.被动拉伸

治疗师用双手握住被拉伸者的肘部内侧,保持被拉伸者双侧肩关节屈曲,并且使双侧肩关节外旋至最大限度(该拉伸技术的起始体位见图2.2.2)。

图2.2.2 背阔肌双侧被动拉伸的起始体位

治疗师进一步使被拉伸者的双侧肩关节屈曲至最大限度,其用力方向如图2.2.2中的箭头所示。在活动范围末端维持被拉伸者双侧肩关节被动屈曲30~60秒。治疗师使用上述被动拉伸技术再进行2~3次被动拉伸,逐渐扩大被拉伸者双侧肩关节的屈曲范围,直到该范围无法再扩大(该拉伸技术的结束体位见图2.2.3)。

图2.2.3 背阔肌双侧被动拉伸的结束体位

II.PNF拉伸

a.等长收缩-放松技术

治疗师握法不变。被拉伸者维持双侧肩关节的角度不变,对抗治疗师双手施加的力(治疗师的用力方向如图2.2.4中的箭头所示),使双侧肩关节等长伸展6秒(该拉伸技术的起始体位见图2.2.4)。

图2.2.4 背阔肌双侧等长收缩-放松技术的起始体位

随后被拉伸者放松并深呼吸,在其呼气时,治疗师采用被动拉伸技术尝试进一步扩大其双侧肩关节的屈曲范围(该拉伸技术的结束体位见图2.2.5)。

图2.2.5 背阔肌双侧等长收缩-放松技术的结束体位

b.交互抑制技术

治疗师将双手移至被拉伸者双侧手臂下方,抵住其肘部。被拉伸者维持双侧肩关节的角度不变,对抗治疗师双手施加的力(治疗师的用力方向如图2.2.6中的箭头所示),使双侧肩关节等长屈曲6秒(该拉伸技术的起始体位见图2.2.6)。

图2.2.6 背阔肌双侧交互抑制技术的起始体位

随后被拉伸者放松并深呼吸,在其呼气时,治疗师采用被动拉伸技术尝试进一步扩大其双侧肩关节的屈曲范围(该拉伸技术的结束体位见图2.2.7)。

图2.2.7 背阔肌双侧交互抑制技术的结束体位

注:在上述拉伸过程中还同时拉伸了胸大肌、大圆肌和胸小肌。

若治疗师在被拉伸者肩关节屈曲时给肩关节施加一定的牵引力,拉伸效果会更佳。

(二)背阔肌的单侧拉伸技术(以左侧为例)

1.被拉伸者的体位

被拉伸者呈仰卧位,膝关节屈曲,髋关节屈曲至最大限度;骨盆后倾,使背部平贴于治疗床上。治疗师可以使用治疗带或关节松动带从大腿后侧固定被拉伸者,以使其保持上述体位。被拉伸者收拢下巴以保护颈椎,主动屈曲左侧肩关节至最大限度。

2.治疗师的体位

治疗师侧面向被拉伸者的足部,站在被拉伸者的左侧。

3.拉伸技术

I.被动拉伸

治疗师用右手握住被拉伸者的左侧肘部内侧,用左手固定其左侧胸廓,保持被拉伸者左侧肩关节屈曲,并且使左侧肩关节外旋至最大限度(该拉伸技术的起始体位见图2.2.8)。

图2.2.8 背阔肌单侧被动拉伸的起始体位

治疗师进一步使被拉伸者的左侧肩关节屈曲至最大限度,其用力方向如图2.2.8中的箭头所示。在活动范围末端维持被拉伸者左侧肩关节被动屈曲30~60秒。治疗师使用上述被动拉伸技术再进行2~3次被动拉伸,逐渐扩大被拉伸者左侧肩关节的屈曲范围,直到该范围无法再扩大(该拉伸技术的结束体位见图2.2.9)。

图2.2.9 背阔肌单侧被动拉伸的结束体位

II.PNF拉伸

a.等长收缩-放松技术

治疗师握法不变。被拉伸者维持左侧肩关节的角度不变,对抗治疗师右手施加的力(治疗师的用力方向如图2.2.10中的箭头所示),使左侧肩关节等长伸展6秒(该拉伸技术的起始体位见图2.2.10)。

图2.2.10 背阔肌单侧等长收缩-放松技术的起始体位

随后被拉伸者放松并深呼吸,在其呼气时,治疗师采用被动拉伸技术尝试进一步扩大其左侧肩关节的屈曲范围(该拉伸技术的结束体位见图2.2.11)。

图2.2.11 背阔肌单侧等长收缩-放松技术的结束体位

b.交互抑制技术

治疗师将右手移至被拉伸者左侧手臂下方,抵住其左侧肘部。被拉伸者维持左侧肩关节的角度不变,对抗治疗师右手施加的力(治疗师的用力方向如图2.2.12中的箭头所示),使左侧肩关节等长屈曲6秒(该拉伸技术的起始体位见图2.2.12)。

图2.2.12 背阔肌单侧交互抑制技术的起始体位

随后被拉伸者放松并深呼吸,在其呼气时,治疗师采用被动拉伸技术尝试进一步扩大其左侧肩关节的屈曲范围(该拉伸技术的结束体位见图2.2.13)。

图2.2.13 背阔肌单侧交互抑制技术的结束体位

注:在上述拉伸过程中还同时拉伸了胸大肌、大圆肌和胸小肌。

在进行拉伸时,治疗师要注意固定手的位置。下面两幅图(图2.2.14和图2.2.15)以背阔肌单侧交互抑制技术的起始和结束体位为例,展示了手的位置,供治疗师参考。

图2.2.14 在背阔肌单侧交互抑制技术的起始体位下治疗师手的位置

图2.2.15 在背阔肌单侧交互抑制技术的结束体位下治疗师手的位置

相关图书

运动康复训练动作全书:全面提升关节活动度、柔韧性与力量
运动康复训练动作全书:全面提升关节活动度、柔韧性与力量
运动处方 健康水平评估与运动方案设计方法 第8版
运动处方 健康水平评估与运动方案设计方法 第8版
关节松动术实操指南:缓解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受限、提升运动功能
关节松动术实操指南:缓解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受限、提升运动功能
腰部康复训练:提升稳定性、灵活性与缓解疼痛的针对性练习
腰部康复训练:提升稳定性、灵活性与缓解疼痛的针对性练习
骶髂关节与梨状肌运动功能障碍评估与纠正指南
骶髂关节与梨状肌运动功能障碍评估与纠正指南
运动损伤管理:提升运动表现的损伤预防、评估与康复指导
运动损伤管理:提升运动表现的损伤预防、评估与康复指导

相关文章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