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笔记

978-7-115-51312-0
作者: 方旭东
译者:
编辑: 林振英
分类: 跑步

图书目录:

详情

本书全部内容分为四章。第一章 坚持跑步,遇见最好的自己;第二章 跑步,让梦想照进现实;第三章 跑步 与什么有关;第四章 我跑故我在。全书主要讲解了有关于跑步意义的探讨,有关于如何跑步的研究,同时还记录作者身边的一些励志的、一些可以带来思考的跑者故事,旨在帮助读者们,正确地认识跑步,体验跑步,从而爱上跑步,受益终生。

图书摘要

内容提要

你读过的书,都会成为你的知识积累;你跑过的路,则会成为你身体的沉淀。跑步是一种生活方式,可以健康身体,愉悦心情,结交朋友,扩宽视野。本书作者是《跑者世界》的专栏作家方旭东先生。从如何鼓励自己开始跑步,到监督自己坚持跑步,再到享受跑步并带动身边的人加入跑步;从开始跑步的注意事项,到跑步中的技巧方法,再到如何成功地站在马拉松的跑道上并完赛,作者都进行了详细介绍,致力于帮助在犹豫是否要跑步的人加入跑步,已经开始跑步的人更好地跑步,一起体验跑步的乐趣。

推荐序一

文/白岩松

是在什么情形下与方旭东第一次见面,已经想不起来了,但第一次踏上长跑的路程却很难忘记。

那是好几年前的除夕下午,家人都在做年夜饭,自己帮不上什么忙,看天气又好,换上了一双运动鞋,在小区里跑了一圈。一共1.4公里,刚开始没多久就“撞了墙”,中间也怀疑过人生,跑完后嗓子发干,但却非常有成就感,那个除夕夜好像因此过得比往常更开心一些。

很多年后,回头一看,除夕是一年的结束,对于我却是长跑生涯的开始,那是一条全新的起跑线。

我跑步首先还真不是为了减肥,甚至第一目标都不是为了健康,而是一直喜欢运动,喜欢出汗;后来越跑越开心,反过来促成我越跑越远。自己以前一直玩的是短跑,年轻时也拿过不少第一第二,也破过一些身边的纪录,但短跑是要赢别人,而长跑却是要赢自己,赢自己与赢别人相比,有趣多了。人生漫长,总会有你赢过输过的对手,一转眼就消失不见,但你自己却永远在这里。面对自己,你偷不了懒,一停顿一松懈就迈不过你自己这个坎儿,这可能是长跑给人最大的启示和动力,你可以和千万人一起在跑,但归根结底,你只是和自己在跑,你需要超越的只有自己。

也正因为如此,自从那个除夕下午之后,我就再没停下长跑的脚步,从1.4公里到两公里到五公里,直到十公里,每周跑个四五天,每次六七公里,跑步走进了我的生活,也扩宽了我的生活,也就有了后来与方旭东的相识。

自然是因为长跑才与方旭东相识的。没多久我就看出来,旭东是个天生的跑者,这绝不仅仅因为他那出生于山东青岛的体格,还在于他乐在其中乐此不疲的快乐感。跑短距离或跑长距离,我没见他疲惫过,尤其是精神上似乎永远是快乐的,在北京跑或在其他地方跑,在不同的赛道上跑,我几乎没见他不开心过。如果仅仅如此,他还只是一个优秀的跑者,但最该夸赞他的地方是:他是我见过的最棒的能带动其他人跑步的人。

工作的岗位与性质决定了他要带动更多的人走进长跑的队伍,或者走进运动的行列。但我猜想,不管做其他的什么工作,他也会开心地带动别人跑。记得在头几次一起跑的时候,他总是主动带大家做跑前的拉伸,既专业又热情,更有感染力,几分钟过后,沉闷的跑群似乎就欢愉起来,这也让我对旭东有了新的认识。

和他在国内的一些地方跑过不少次,他自己参与的更多。但以我切身的体会能感受到,不管他和谁在一起跑,一定是别人慢的时候他也会慢,别人快的时候他也会自然地快起来,不会让你有压力,却常常让你有动力,这是一个好的陪伴者和引领者才会有的表现。一个好的个体跑者,是为长跑的事业做加法,但是一个好的陪伴者和引领者,却是为长跑事业做乘法,因为他会帮助更多的人走进长跑的队列之中。旭东过去的行为和现在摆放在您面前的这本书,都是在做着这样的乘法。

打开这本书你就知道,方旭东其实是个文艺青年。字里行间,他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遇到的人、聊过的话题、想过的方向,伴随着跑步的脚步,一一被铺陈在跑道上。因此让人一边看一边会想,方旭东在谈论跑步的时候究竟在谈论什么?

其实跑步何尝不是一种很文艺的行为。写跑步可能在写健康,但更可能是在写时间、写自由,写与繁琐生活的抗争,写从沉闷日子里解脱的方法,写一种更开阔的人生。对了,跑步就是人生!其中的磨炼也慢慢塑造着你的性格。跑步也是一种激活人生的方式,它如同读书一样,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阅读,慢慢就读出了更好的自己。所以,无论是方旭东或者谁在写跑步,何尝不是在写一种更理想的人生和世界呢?

我知道方旭东越跑越多,越跑越远,甚至超过了百公里的越野。比这更进一步的是,他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用一年的时间坚持每天最少跑两公里。一年365天,他居然克服了很多的困难,完成了。我一方面要为他点赞,另一方面又劝他解脱,要破一种执着。跑步真正的魅力在于自由,在于想跑就跑。任何距离,任何对越来越短时间的要求,其实都是一堵墙,会拦着更多的人走进跑步的世界。在我看来,百分之百的人都能跑,其中99%的人只需要一次跑5到10公里,一周跑个三五天,那就是最好的人生。我相信旭东也明白这个道理。激励过自己,设立的目标也完成了,那就该走向更自由的大方向。跑步不难,难在出发,只要跑过了三四百米,脚步就开始变轻,风就开始变柔,目标就变得没那么重要了。要想跑得久,就要跑得慢;要想一直跑下去,就要兴奋于每一次出发。终点以及到达终点所需要的时间,从来不是衡量跑步的最重要指标。我期待方旭东的这本书是为您鸣响的发令枪,只为让您从今天开始就站在跑步的起点上。跑步与终点无关,就如同人生终点只是一种冷冰冰的结束一样,一路上包含的酸甜苦辣,才是人生的全部意义。

放下这本书之后,站到您的起点上吧。请相信,从此人生将变得不同。

推荐序二

文/张路平

这里集结的是旭东近年来的跑步随笔,其中一部分在我曾担任总编辑的《跑者世界》上发表过。这本书的出版,颇具象征意义,它以个人化的写作方式,记录了中国体育的深刻变迁。

在中国体育史上,作为转折点的年份有很多——1974年、1984年,但对当今生活影响最大的无疑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中国完胜的竞技场,更是一道分水岭,此后,中国体育由竞技独大而“竞”“群”齐飞。甚至,大众对奥运金牌的聚焦逐渐弱于对自身健康的关注。

十年间,全民健身大潮中一个无与伦比的现象是跑步运动的兴起,有数百万之众的跑族出现了。“马拉松”早已超出了体育的范畴,它是中国社会史、生活史的重要构件,是最显著的社会文化现象之一。在拥挤的跑道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表情的改变,背后隐藏的是社会的进步和价值取向的改变。

中国田径协会马拉松办公室(现改名为社会活动部,俗称“马办”)是这场大潮的操盘者,是跑族的大家长。它推出的一系列平等而非高高在上的合作,以及突破性的组织办法,极大地动员起跑族的各个方面军——地方政府、赛事运营公司、装备制造商、赞助商、媒体、跑团、志愿者——义无反顾地加入到共舞的行列。若从体育产业发展的角度去考量,“马办”撬动了一个超百亿级的大市场。

在这场宏大叙事中,有一个人,既从理论的高度前瞻性把握,又亲自以脚步丈量跑道,深入到各种各样的马拉松赛事中,体验各方的甘苦,为决策提供翔实的依据。他就是本书的作者。第一次见到旭东,是2013年在湖南湘潭;记得他说,除了传统的马拉松外,各种形形色色的跑步活动也正在兴起,比如万科的欢乐跑、IMG的彩色跑等,这只是一个时代的开端。他话不多,但每一句都体现着对情况的稔熟和洞察。那时候《跑者世界》刚引入中国不久,我一直想找一个可以媲美国外的专栏作者,既有切身跑步体会,又能在理论上拔高一下。试邀了几个名人,都不算满意。作为多家杂志的总编辑,只要听对方说上三句话,我就基本能判断出他能写出什么样的文章,于是我不失时机地邀旭东开专栏,他说可以试试。这一试就是五年。

甚至在我2017年离开《跑者世界》后,双方的合作还在继续,此外,他还经常在其他媒体撰写关于跑步的文章。杂志的专栏不必体现高深的学术造诣,而只是在江湖和庙堂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这一点他掌握得非常巧妙,每每从跑步中一个小的见闻切入,以缜密的逻辑和夹叙夹议的文字娓娓道来。隐藏其后的,是他勤于观察、敏于思考、擅于总结的良好习惯。

跑步的宣传员和发动机,是他社会身份的另一大标签。几乎每一个来自不同领域的朋友,都被他“忽悠”成了跑族的一分子,或参与比赛,或办比赛,或赞助比赛,我也是。甚至经过他的多次特训后,我在49岁生日当天,踏上了2013年北京马拉松的跑道。

我挑战马拉松的最初动因是2012年秋天赴美商谈《跑者世界》的版权事宜,并接受培训,美国版总编辑大卫·维利问我平时是否跑马,我有点窘地说“没有”;他脸上顿时浮现出异样的表情,那意思应该是,一个不跑步的总编辑,怎么能知道读者真正需要的内容。但即使如此,马拉松于我也太天方夜谭了。真正的转折点来自奥森的一次训练。那时候我对奥森还不熟,南园、北园,南园北门、北园南门,空间感很错乱;本来说是练10公里,结果由于找不到停车的那个门,绕来转去,生生拉了15公里甚至以上。我后来怀疑,这是方教练“蓄谋”的训练技巧。被这样拉了几次后,用数学朴素地算了算:一次15公里,半马不过是再加7公里,全马不过是两个半马,咬咬牙就能扛过来。然后居然就报名北马了。

从天安门到鸟巢,我一路上多次想放弃,但在路边观众敬佩的眼神中没有勇气做逃兵。好在没放弃,不然怎会看到终点的风景。跑步的高潮体验是冲过终点的一刻,当你蹒跚地踏过计时毯,接受观众的喝彩时,仿佛躯体深处释放出一种东西,让你眩晕。路途中迈步的艰难早已置之脑后,一切都值了。你会觉得世界变了。其实世界没变,变的只是你的感觉。其实人生,好也罢坏也罢,活的就是一种感觉。

深一步想,跑步是一种身份代偿的工具,帮助自己重建自信和尊严。跑步由健身始,但随着对个人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的严重渗透,最后演变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其根本特征就是无须旁人喝彩地挑战个人极限。42.195公里,就是这样一段旅程,付出了最大努力,忍受孤独和寂寞,不抱怨,不放弃;当冲过终点,甚至日后想起时,连自己都会被反复感动。

就个人,跑步算是精神修行之一种;而就中国体育,已很难想象少了这几百万的跑族会怎样。

十年,中国体育经过不断改革,已切换到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更亲民,更关注个人健康,更贴地气,跑族至少是建立这个全新系统的推动者。

十年,属于跑族的小天地,也属于社会大时代。我们习惯于从个体感受中去判断得失,但只有从全景的角度去认识过去,才可能赢得未来。旭东的这本书,隐藏着关于未来的答案。

前言:献给所有想要跑步的人

这是一本酝酿了,更确切地说,是拖了四五年之后才完成的书。吴晓波在“预见2018”年终秀的开场白中提到了人生的四种相遇,这本书应该就是第五种,刻意也好,随性也罢,从张路平老师提议到白岩松老师起书名,这本书就这么来了。

从2004年第一次参加北京马拉松半程项目开始,没有想到跑马拉松已经陪伴我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从青春期到中年油腻未腻,跑步已然成了跟吃喝拉撒睡一样的生活习惯。与此同时,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跑步,特别是跑马拉松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风潮,这在十几年前是完全不敢想象的。还记得当年跑马拉松时,不少朋友都会抛出“你怎么会喜欢这么无聊的项目”“42.195公里得绕操场多少圈”“你在跑马拉松时脑子里想什么”等问题,让我无法回答,索性微笑应对。应该是从2009年起,北京奥运会后,感觉跑步的人慢慢多起来。2012年前后,伴随着地产圈、海归圈的不少大佬的“卖力宣传”,跑步的人越来越多,赛事和活动也开始雨后春笋般涌现。根据中国田径协会的数据,2017年全国各地举办的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800人以上规模)达到1102场,参赛人次近500万。与跑步相关的各项产业也发展起来。就跑步图书而言,已经翻译出版了不少国际上的关于运动训练等内容的专业图书,可以说,如果你想科学跑步,一定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看的。

我为什么还要写这本书?

我的感觉是,目前关于跑步的图书中,翻译国外的居多,而且主要集中在训练方式上。跑步图书卖得最好的名单里,一定会有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他把跑步中产生的各种思考“絮絮叨叨”地记录了下来,从跑步这一运动中给了读者去剖析他的视角。但这类图书较少;其余的关于训练的图书适合已经开始入门的跑者学习,也就是说,上面提到的500多万已经跑起来的跑者都可以从中获益良多。但是比起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说,参与跑步运动的人还是很少的一部分。绝大多数的人对跑步还是处在“提到径赛,他们甚至露出一脸吃惊的样子,当成笑话一样地说‘要跑5公里?那不就得一直绕着操场转圈圈?’”的状态,或者说“我连1000米都跑不下来”,听说马拉松要跑42.195公里,这更直接打消了其可能刚刚涌起的想要参与跑步运动的一丝念头。

决心是成功的开始。无论是觉得自己从小没有运动细胞也好,还是没时间跑步也好,其实都是借口,这个借口的背后就是“我还没有下定决心”。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因为身体每况愈下而不得不跑步之后,所有的借口都不攻自破,甚至在慢慢开始感受到跑步的益处和乐趣之后,会拿着当初的借口作为自嘲的段子。万科的郁亮先生在45岁生日时,给自己定了三个目标,其中一项就有跑全马。他通过跑步减肥25斤,全马跑进3小时20分以内,并开始推广“乐跑”这一理念。他曾经提到,不跑步的借口有三个:伤膝盖、忙、不够睡。伤膝盖是懒人思维,一个再忙的人也会有时间生病的,睡眠不在时间而在质量,管理好自己体重的人才能够管理好自己的人生。

这本书就是想让大家下定决心,或者使心底燃起的微弱的跑步想法不断增强的书。也就是说,主要针对那些从来不跑步,刚刚准备想要跑步的人。这里面的文字绝大多数都是过去几年我在《跑者世界》及新媒体的专栏基础上加以完善而成的,有关于跑步意义的探讨,有关于如何跑步的不成体系的碎片式的研究,有身边的一些励志的、我认为可以带来一些思考的跑者故事,还有一些关于跑步的记录和思考。这是一本写自己、其实更是写“我们”的关于跑步的“碎碎念”,如果能对你下定决心跑步起一点帮助,那就是我最大的欣慰了。

我要感谢很多人,正如跑步一样,“虽然它本身是必须自己一个人孤单向前的行为,但它真正的意义是隐藏在其中的那一股将你与伙伴连结起来的力量”。我不一一列举要感谢者的名字,因怕漏掉每一个在我跑步过程中出现过的人。哪怕是在赛道上擦肩而过时的一句“加油”,都可能给了我莫大的感动。

跑步到底有什么意义?跑步到底与什么有关?这一切的答案,都需要你自己跑起来去找寻。

方旭东

2018年于北京

以跑步之名,向生命致敬

先从一个希腊士兵和一个数字的故事说起。

相传在公元前490年9月的一天,波斯大军横渡爱琴海,在雅典郊外的马拉松(源自腓尼基语“marathus”,意为“多茴香的”)平原登陆。处境险恶的雅典,派斐迪庇第斯日夜兼程去200多公里远的斯巴达城邦求助。斐迪庇第斯在2天时间内跑了240公里到达斯巴达后,却被以月未圆不能出兵为理由拒绝。后来,雅典军奋勇应战,在马拉松平原打败波斯军队,赢得马拉松之战。为了把胜利消息迅速告诉雅典人,斐迪庇第斯负伤跑了40公里,在说出“我们胜利了”之后倒地不起,他用生命的奔跑给雅典人带去了光明。1896年,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听取了学者布里尔的建议,在奥运会田径比赛中设置马拉松比赛,采用的是昔日斐迪庇第斯所跑过的路线,从马拉松至雅典,全程约40.195公里。当时雅典只有13.5万人,而观看马拉松比赛的竟达10万人之多。当身穿浅蓝色背心的希腊选手路易斯第一个冲进运动场时,全场雀跃,欢声雷动。希腊王储不由自主地跟着路易斯一起跑完了最后一段距离,而国王乔治一世也步下观礼台,亲自迎接这位凯旋的英雄。

此后十几年,马拉松的距离一直保持在40公里左右。1908年第4届奥运会在伦敦举行时,为方便英国王室人员观看马拉松比赛,特意将起点设在温莎宫的阳台下,终点设在奥林匹克运动场内,起点到终点的距离经丈量为26英里385码,折合约为42.195公里。国际田联后来将该距离确定为马拉松比赛的标准距离。从此,42195这个神奇的数字伴随着马拉松和跑步这项运动在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

之所以讲马拉松的故事,是因为在一个国际群众体育工作会议上,在与来自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体育界意见领袖和专家学者交谈各国体育运动开展情况时,我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跑步。亚太群体协会副主席萨吉先生询问大家跑步的起源,日本神户大学教授山口先生提到这个故事。从起源开始,话题又不断涉及跑步装备、品牌赛事、跑步文化、运动康复等,大家也分享了个人的跑步心得,跑步之火,全球如此。

当我提到中国的马拉松赛事越来越多的时候,大家的兴趣一下被激发,纷纷要求介绍近两年跑步运动在中国的开展情况。

跑步在中国到底有多火?

仅以马拉松为例。1981年,在中国举办第一场专业马拉松比赛时,仅有百余名选手参赛。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群众的闲暇时间逐渐增多。借助筹备和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等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的机遇,国家大力推行《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从场地、组织和活动方面给广大群众创造良好的条件。况且以马拉松为代表的长跑健身方式简单易行,不需要专业培训,不需要专门场地,不需要特别的器材,老少皆宜,是最简单、最经济、最便利、最时尚、最有效的健身方式,自然成为健身的第一选择。

根据2017年中国马拉松年度盛典发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举办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路跑赛事800人以上规模,越野跑赛事300人以上规模)达1102场,参赛人次近500万。其中,中国田径协会认证的A类赛事223场,B类赛事33场。全年马拉松及相关运动直接从业人口数72万,间接从业人口数200万。年度产业总规模达700亿元,对比上年同期增长约20%。中国田径协会设置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马拉松规模赛事超过1900场,其中中国田协认证赛事达到350场,各类赛事参赛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马拉松运动产业规模达到1200亿元。

这是一个崭新的时代。

托尔斯泰曾说:“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在每一个人类社会,都有一种对生活意义的崇高理想。”跑步成了这个时代的理想之一。近两年来,跑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神州大地流行开来,除了上面说到的马拉松,各种欢乐跑、颜色跑、越野跑、家庭跑以及综合性赛事中的跑步活动遍地开花,各种跑步组织和团体不断出现,媒体高度关注,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民间达人层出不穷。跑步,成了狄更斯所谓的推动时代车轮前进的动力之一。

来自日常生活的变化更是悄悄地见证着这一切。不知从何时开始,身边的朋友开始在微博和朋友圈秀跑步装备,建跑步群打卡,汇报每天的跑步记录,分享跑步心得,不断为一个个PB(个人最佳成绩)欢呼雀跃。各种跑步比赛不再关注几乎清一色的黑人选手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的你争我夺,而是亲身参与其中,并在获得的赛事奖牌上留下自己的牙印。现在,不跑步,不打卡,不参加比赛,自己都不敢说是这个时代的人。

跑步为什么这么火?换言之,为什么要跑步?很多以“天气不好、没时间、从来没跑过、身体承受不了”等原因而不愿意跑步的人经常会问到这个问题。在他们看来,跑马拉松简直是自虐,跑步者就是触犯众神受到惩罚的西西弗斯。当年诸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便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由于那巨石太重了,每每未到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无效又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跑步者也是如此。

是这样的吗?跑步者需要做出回应。

如果从马拉松的起源来看,出于对斐迪庇第斯的敬仰和对生命的敬畏,这是一个很严肃的哲学问题。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山岩上就刻下了这样的字句:“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可见跑步有“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重要作用。现代人们对于为什么要跑步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思考,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一书中做了分享,他用细腻的文字把跑步过程中的细微、缥缈、复杂、纯粹的念头一一捕捉,用文字涓涓流入心扉:“我能感受到非常安静的幸福感。吸入空气,吐出空气。呼吸声中听不出凌乱。”“我是我,我也不是我。这样觉得。那是非常安静的,静悄悄的感觉。所谓意识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村上春树通过跑步完成了自我修行。

《跑步圣经》的作者乔治·希恩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身体也有“思维”,跑步使我们成为艺术家、英雄或者圣人,跑步使你回到童年,跑步使你独一无二,跑步使我们找回自我。希恩认为人们通过跑步会意识到,“有一天他终究会醒悟,他所看到的也不仅仅是单纯的运动规则,而是它所带来的情感与真理,同时这种情感和真理会让人类真正地从自身束缚中解脱出来”。

说着说着就有点玄秒,跑步似乎成了一种仪式,通过跑步成就自己,直面内心,达到释放和自由的最高境界。

拉回到现实,或者说回到身体层面继续讨论为什么跑步这个问题。“生命在于运动”,跑步的好处可以从身心两方面来解释。从身体上说,科学、符合自身身体状况、系统的跑步可以帮助减掉多余的脂肪塑造体形,可以减缓衰老,可以调节心血管和呼吸,可以缓解压力,可以提高免疫力。从心理上说,首先就是“跑步者高峰体验”。长跑运动员都有过一种普遍的体验,跑了很久以后会出现“撞墙”的感觉,即身体不断传递一个信号“放弃,我不想跑了”,有经验的长跑运动员就会坚持住,继续跑,过了那面“墙”,分泌的内啡肽让身体感受到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战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而且不会那么累,会更加自信。一旦有过此种体验的跑者,往往从此深爱跑步不能自拔。当然,跑步还有很多心理层面的功能,如可以让人感受到来自同伴的关爱,对于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的养成都有重要的作用等。

跑步需要注意什么?

虽然跑步对身体好处很多,而且简单易行,但是也需要注意很多事项,如不能过度超负荷奔跑、要注意跑步的姿势、要防止受伤、要有合适的装备等。此外,对于网络上传播的各种跑步知识,还是需要有鉴别地接受,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一样,运动能力不一样,起点也不一样,不要迷信和追随某些时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而是要因人而异,听从自己身体的声音,疲劳了就要休息,有疼痛就要治疗,切忌硬撑着去追求更持久的时间和更长远的距离,最终伤害身体,得不偿失。

在科学跑步这一点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跑步场地、组织和赛事活动,希望体育产业界提供更好的装备,希望专家学者能够提供更科学的训练计划和康复手段,希望媒体,尤其是专业杂志能够提供更丰富的资讯,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每一名热爱跑步、参与跑步的人都能够健康跑步,快乐跑步,享受美好人生。

而这一切,都以跑步之名。

仅此而已。

相关图书

夏季奥运会小百科
夏季奥运会小百科
无伤跑法2:跑步技术优化与训练提升
无伤跑法2:跑步技术优化与训练提升
行走的科学 提升步行健身效果的系统解决方案
行走的科学 提升步行健身效果的系统解决方案
跑步科学 优化跑者运动表现的技术体能营养和康复指导
跑步科学 优化跑者运动表现的技术体能营养和康复指导
跑者瑜伽:消除疼痛、预防损伤和提升运动表现的针对性练习(修订版)
跑者瑜伽:消除疼痛、预防损伤和提升运动表现的针对性练习(修订版)
美国田径协会田径训练教学指导
美国田径协会田径训练教学指导

相关文章

相关课程